太冲、内关、涌泉、百会穴均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重要穴位,各自有着独特的位置、功效及应用:
太冲穴
定位:属足厥阴肝经,在足背,第1、2跖骨间,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,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。可采用正坐垂足的姿势来寻找,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向后移,在骨头连接的凹陷处就是太冲穴。
功效:
平肝息风:能调节肝脏气血,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、眩晕、耳鸣、急躁易怒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,是治疗此类病症的常用穴位。
疏肝理气:可疏解肝郁气滞,改善因情绪不畅导致的胸胁胀痛、胃脘胀满、嗳气等不适,帮助调节情志,舒缓压力。
清利头目:通过调节肝经气血,对目赤肿痛、视物模糊等眼部病症也有一定的调理功效。
保健方法:日常保健可自我按摩,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太冲穴,力度适中,以产生酸麻胀的得气感为宜,每次每侧穴位按摩3 - 5分钟,左右交替进行。
内关穴
定位:归手厥阴心包经,在前臂前区,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简便取穴法是,伸开手臂,手腕向上弯曲,在内侧腕横纹上两横指(约三指宽),两条明显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即为内关穴。
功效:
宁心安神:对心悸、胸闷、胸痛等心系病症有显著疗效,可调节心脏功能,缓解心律失常,减轻焦虑、失眠等精神症状。
和胃降逆:能有效改善恶心、呕吐、呃逆等胃肠不适症状,常用于晕车、晕船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。
理气止痛:可缓解因气滞血瘀导致的胸胁疼痛、胃脘疼痛等多种疼痛症状。
保健方法:按摩时,用另一手的拇指按压内关穴,其余四指置于手臂另一侧辅助,力度适中,每次每侧穴位按摩2 - 3分钟,每日可多次按摩。也可使用穴位贴敷等方法刺激该穴位。
涌泉穴
定位:属于足少阴肾经,位于足底,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。通俗来讲,将脚掌前部人字纹顶点和足跟连线,前1/3与后2/3交点处就是涌泉穴。
功效:
滋阴益肾:能滋养肾阴,调节肾脏功能,对肾阴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潮热盗汗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。
平肝息风:可引导气血下行,平抑上亢的肝阳,用于缓解因肝阳上扰导致的头痛、眩晕等症状。
醒脑开窍:在急救方面有重要作用,如遇中暑、昏厥、癫痫发作等神志昏迷情况,刺激涌泉穴有助于促使患者苏醒。
保健方法: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15 - 20分钟后,坐在椅子上,将一只脚放在另一条腿的大腿上,用拇指指腹点按涌泉穴,力度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宜,每次每侧穴位按摩3 - 5分钟,两侧交替进行。也可采用艾灸的方式,温和灸每侧穴位10 - 15分钟,每周2 - 3次。
百会穴
定位:归属督脉,在头部,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。简便找法是,两耳尖向上连线与头部正中线的交点处就是百会穴。
功效:
醒脑开窍:可提神醒脑,改善头晕、头痛、失眠、记忆力减退等症状,增强大脑功能,对于中风、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。
升阳举陷:能提升人体阳气,对于中气下陷导致的脱肛、子宫脱垂、胃下垂等脏器脱垂病症有一定的调理功效。
镇静安神:可调节心神,缓解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,对癫狂痫等精神疾患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保健方法:按摩时,用右手或左手的掌心轻轻覆盖在百会穴上,以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旋转按摩30 - 50圈,动作要轻柔缓慢;也可采用艾灸,用艾条温和灸百会穴5 - 10分钟,但要注意温度适宜,避免烫伤头皮。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3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4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5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6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7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8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9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0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1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2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3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4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5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6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7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8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19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0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1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2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3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4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5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6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7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8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29)
太冲内关涌泉百会穴位图(30)